今天早上重新回到了跑道上,見到了隊友苟良、蕭昱、跟弋力,獲得了一些腦內啡、加上剛剛沖的咖啡,我覺得是時候做點檢討了。
第二十三個馬拉松,我的比賽經驗顯然比隔壁棚的Yu Hsiao Triathlete 要多得多。我甚至穿了一件薄長袖跑了五公里才脫掉,這也是為什麼在前五公里的照片找不到我。
配速上,因為高樓大廈密集 GPS 不會準,所以早就準備全程靠手動按表,每 5K 按一次,目標是落在 18:07~18:30 之間。開頭出了差錯,第五公里的標示一閃神就錯過,中間很緊張在算數學,直到 10 公里才確定自己有跑在正確的配速上。
再來就是關鍵的 20K 之後發生了什麼事。
總而言之就是 16mph 的風迎面而來,大約是介於蒲福氏風級 4~5 級,和緩與強勁之間,說大也不是很大,但是一定有感。這時候我身體剛好開始有點反應,不得不降速也黏不住集團,離開集團後變成獨跑,最後就一口氣被拉開。
唯一略微值得欣慰的,就是在降了一次速之後,就再也沒有再掉速了。最後 3K 我反而跑得很愉快,不像是去年跑到意志全失,今年繞過最後一個彎,確信自己 SUB240 沒問題了,反而笑得很燦爛。
五公里分段如下:
5K 18:23
10K 18:26
15K 18:25
20K 18:17
25K 19:13
30K 19:32
35K 19:33
40K 19:32
Finish 08:34
這是我兩年來跑出的第三個 SUB240,如果算上去年的芝加哥,就是四次的 240 (含)以下。
2:39:25 (2017 CIM)
2:44:11 (2018 Boston) *大雨
2:40:41 (2018 Chicago)
2:38:58 (2019 Tokyo)
2:39:51 (2019 Chicago)
不得不承認,我確實進入了瓶頸。賽前一天晚上跟大家一樣看了 Kipchoge 的 1:59:40.2 直播,特別是森跑的主講人徐敦傑,也是我這幾週來的心靈導師,我也一度幻想著自己在隔天也能說出 No man is limited⋯⋯
但沒有。
—
朋友賽後問我:「為什麼對 235、對百傑這麼執著,240 不也很好了嗎?」
老實說一開始想要跑進百傑,當然是貪圖一個市民跑者在歷史上的定位,能當一次「史上馬拉松跑最快的一百個台灣人」不很酷嗎?
但現在想法又有一點點改變了,比起真正的進榜,我可能更享受這之中挑戰的過程。
因為明確知道自己做得到,也一次比一次有信心,當這件事變成一件我相信能做到的事,那就沒有理由讓自己現在就鬆手了。
也許我的挑戰跟 Kipchoge 比起來微不足道,不過說來慚愧,那道檻就是我的「破二計畫」,而即使是史上唯一的 Eliud Kipchoge, 也不是第一次就挑戰成功,而是花了超過兩年才從 Breaking2 進化到 Ineos 1:59。
所以兩年來被打倒了四次,也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。
而且換個角度想,兩年前的 2:40 是我的天花板,兩年後 2:40 是我的地板,那不也是一種進步嗎?
"Ever tried. Ever failed. No matter. Try again. Fail again. Fail better." - Samuel Beckett
不要害怕失敗。馬拉松對我而言最珍貴的,就是在真正離開、掛靴以前,都沒有真正的 finishing line.
我們都沒有失敗,頂多只是還沒成功。
—
[#工商時間]
芝加哥的賽報就暫時寫到這裡了,我週末得集中精力把書的最後一章完成,希望能夠 finish strong 🙌
出版社要我再說一次:11 月 7 日開始預購,11 月 13 日書局上架,首刷三千本,本本有贈品。(贈品是選手跟編輯親自設計的,不說笑,很酷。)